2.79万亿资金涌动,中国产业升级再上新台阶!这两个字尤为关键

2022-03-18

近几年,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一直在快速增长。

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说,科研创新不完全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熬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要让那些潜心技术研发的隐形冠军们,可以和那些行业巨头一样,公平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01

2.79万亿元,这是2021年中国全社会的研发总投入,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是极少数能保持科技研发投入正增长的国家。

美国智库——阿斯彭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研发投入有望在2025年超过美国。

中国奋起追赶的雄心壮志体现在两会的细节中,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了36次,科技出现了18次。

“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路走来,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稳居世界前列;高铁从一穷二白到通车里程独占世界一半以上;智能手机从山寨遍地到世界前五中有三……

从实验室研究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所有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

当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码科研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会导致欲速不达。

比如近两年的芯片危机,很多苦于融资压力的公司,都在努力披上“芯片外衣”,仿佛有了几个字就能无视基本面、盈利情况和技术相对优势。

以武汉弘芯、济南泉芯为代表的烂尾项目,更是让这股混乱无序和资金黑洞一览无余。

02

这些年,为了掌握半导体产业的主动权,国内走过中外合资、市场换技术的路线,也走过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路线。

两条路都不轻松,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

我们现在说的芯片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高端的低端的,比如用在电脑、手机上的芯片就是高端的。高端芯片还有不同分类,有的是负责储存数据的,有的是负责处理数据的。

中国在储存芯片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长江储存已经追赶至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处理芯片的技术复杂,中国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研制出自己的芯片。但是欧美公司起步早,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生态系统,其他公司没得选,只能依赖这个系统生存。

比如英特尔的X86架构,已经占领了PC和服务器市场,ARM公司的ARM架构也占领了手机端。

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希望通过合资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用于国产芯片的研发、制造。

2014年,苏州中晟宏芯花了1亿多美元,获得IBM的POWER架构永久授权。

POWER架构也是设计芯片的图纸。可是发展得不好,连IBM自己都做不下去了,所以才搞了个OpenPOWER计划:架构对外开放,但不免费。

IBM之所以愿意将技术出售,是想让中晟宏芯冲锋陷阵在中国开拓市场,对抗英特尔的X86架构。确实算得一手好账:失败了倒霉的是中国公司,成功了最大的受益者是IBM。

对于这样的合作,业内人士评价:给IBM看家护院,还得自己买狗粮。

不过英特尔的X86架构已经在服务器市场建立了垄断的生态系统,别的架构根本攻不进去。

那中晟宏芯消化吸收技术了吗?没有。

按照最初的计划,先技术引进,再消化吸收,最后自主创新。然而该公司推出的第一款处理器,不过是IBM的设计贴了中晟宏芯的牌子,后来也就再也没消息了。

这样的事并非特例——市场换技术,换来的却是深刻的教训。

2016年,贵州与美国高通合资成立华芯通。中方的目的消化吸收高通的芯片设计经验,实现国产。结果,这次合作项目只是高通的试验品,中方不但没有消化技术,还损失了一大笔钱。

高通一直专注于研发ARM架构处理器,应用在手机端。这次合作也是想用这套架构进军服务器市场,在中国市场试验一下,结果也失败了。

虽然华芯通拿到了设计芯片的源代码,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一行代码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拿出完整的设计方案,都需要得到高通的指导。

但高通看到ARM架构在服务器市场没有希望,就放弃了这个计划,裁撤了相关部门。项目不仅没有引进技术,连前期的巨额投资也白花了。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中国也有成功的先例。比如从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引进高铁技术,之后再创新,开发出多种型号。比如从俄罗斯、乌克兰引进苏27战斗机,发展出国产战斗机。

为什么这些行业可以成功,芯片就不行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前者是国家指明重点攻关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由国企牵头,研发人员本身有使命感,困难再大也要努力攻克难关。

而芯片处理器是充分市场化的产物,技术复杂,下一代产品往往是基于上一代产品的改进,新一代产品会弥补上一代的短板。

国内设计团队没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累,即便获得了设计芯片的源代码,也会遭遇小学生学高数的困难——有课本,看不懂,更不要谈什么改进和使命感了。

03

以前外国人听说中国要搞芯片,都不当回事,觉得中国又在帮国外培养人才。但是近几年国产芯片的性能上来了,开始有替代进口的倾向了,外国巨头慌了,又主动上门求合作。

他们的套路无外乎“我的产品便宜给你用,大家成立合资公司,你就不要自主研发了。”

这样的合作无疑是有诱惑的,毕竟自主研发既耗钱又耗时间,谁都想躺着挣钱。

按照西方国家宣传的市场理论,供应链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工。中国负责生产鞋子、袜子、衣服,西方国家负责技术研发,卖专利。

当初,国内有很多专家是非常相信这套分工体系的,但是如今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策开始发力:半导体产业园频频落地,产业投资基金纷纷设立,产业规划密集出台,补贴和奖励不胜枚举。

但是,有一批没技术没资金没人才的投机者,企图利用政府、社会的热情“空手套白狼”,想方设法把钱转入自己的腰包。

最后不管项目的结果如何,投机者什么都不会损失,只留下政府处理烂尾工程。如果处理不好,他们还会利用舆论向政府施压。

04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产业和技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熬出来的,短期巨额的国有资本投资不可能瞬间砸出一个产业。

不管是芯片,还是其他新兴产业,都要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

而政府要做的,是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而不是亲自下场当“运动员”。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历史进程中,关键是让那些潜心技术研发的隐形冠军们,可以和那些行业巨头一样,公平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

这就又说到了老生常谈的营商环境。

前几年,多地政府决心优化营商环境,争相推进“最多跑一次”“当好店小二”等一系列行动。这样的改变,企业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面对如此积极、诚恳的“服务型政府”,相信企业最后也不会真的在意是跑一次还是跑两次。

但是有些地方被“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挟裹着,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指标,亲自下场帮企业做了太多的事。缺启动资金?城投来注资!没钱盖厂房?政府代建!没钱买设备?政府想办法!

这样一来,反而没有足够的资源服务当地企业,更不用说持续吸引优质企业了。

真正优秀的营商环境,不是不计成本、无条件地满足企业的一切要求,而是创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也就是说,政府要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以法律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保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打破地方和部门的行政性垄断或限制,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需要广大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家,树立坚韧的意志和对国家深切的责任感。类似芯片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需要企业家临危不乱、乱中见机、开辟新局。

但是中国企业家要完成新时代的使命,有一个前提,就是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不用更多的政策倾斜,就只要真正的公平。

将心比心,中国企业家一定不会辜负这个需要他们更加奋进和拼搏,而不是退缩和畏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