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
5月6日,又一份重磅文件发布了。
《意见》全文7000多字,不过通篇读下来,大部分内容的确只是“意见”。具体该如何贯彻落实,需要各地科学谋划、灵活调整。
唯独下面这条,是全国统一、必须执行的要求,而且与县城的命运息息相关:
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
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也就是说,以后的转移支付、用地指标都要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只有人口增加的县城,才能获得更多财政和指标的支持。
数以千计的县城,该如何理解这份文件?又该怎么做呢?
连接城市与乡村,县城是座桥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的行政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都有了长足发展。
便捷的公路、地铁、高铁、飞机,让物资和人才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变革也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需要一批大城市、大都市圈,直面西方的针对性施压,充分提高效率。
毕竟,更大的规模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 2019年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更大的城市规模,让聚集在核心城市的生产要素得以高效复用,都市圈的效率也随之不断向上攀升,它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天”。
不过,向上攀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脚下。
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快的发展也只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
在这方面,国家其实早有布局。
2017年,就在发布都市圈战略的2年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把“地基”夯实。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
天地之间的悬殊极大——就连那些处在大都市圈内的乡村,都很难融入直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直以来都困难重重。
“天”和“地”之间,需要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就是县城。
得人口者,得未来
连接大城市与小乡村,县城不仅要融入都市圈建设,承接核心城市的功能疏解,还要托起乡村,找出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
近几年,每当有与“缩小城乡差距”相关的政策发布,总有人不相信,认为太难实现了。
但是,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不是难不难,而是要看它是否正确,有没有必要。
比如,我们顶着美国的压力也要做《中国制造2025》,顶着西方的诋毁坚持“动态清零”,这些都很难,但是越难就越说明有价值。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在县域的框架内推进,关键还是要解决规模问题。
只有在县城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人口,国家在市政、学校、医院、物流等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上的投资,才有复用价值。
这也是开头提到的,要把转移支付和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原因。
不会一刀切地在县城大兴土木,也不会一刀切地限制县城发展。而是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分级发展,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拉动经济增长。
比如《意见》中“支持县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县完善县级医院”,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
可以预见的是,“吸引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将成为各县城的核心任务——有人口才有资产复用价值,有复用价值才有投资有效性,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更高效的投资。
总之:得人口者,得未来。
谁能做好这一点,谁就是未来的明星县城。
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重点还是产业
所以各个县城不妨把视野放宽些,不仅要取消限制,把本县的村、镇人口吸引到县城落户,还应该积极加入到全国的抢人大战中去。
要吸引落户,关键还是就业机会。毕竟就算福利设计得再好,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闲养起来。
就业机会的关键,在于当地的产业发展。
有产业,才有就业机会。那些产业发展失衡、人口流失严重的县城,未来将不断被弱化,甚至逐渐被消化。
《意见》大致把县城分为了三个层次:
重点发展的县城
也就是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
这些县城要么处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可以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的转移;要么具备资源、交通优势,适合发展特色产业。
那些百强县榜单上的常客,都属于这一类。
产业有支撑,就业机会就有保障,肯定不用担心被弱化甚至被消化。
但是,未来竞争最激烈的,也是这类县城。
作为经济强县,大家都想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口落户,拿到更多转移支付和用地指标,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落地,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 强县云集的华东三省,有哪些特色县域产业?
如果不重视招商引资,企业活力不足,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失就拿不到用地指标,丧失发展机会,县城只能陷入不断收缩的恶性循环。
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同质化竞争。
为了完成经济指标,很多地方都在对标模仿。县城也要盖出和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争夺相同的产业,低层次重复建设导致严重浪费。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合度非常高,还经常互相挖人,导致用人成本徒增。
这类县城一定要结合所在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要想着面面俱到,这是不可能的。
▲ 2022年,谷川联行促成世界500强外资企业西卡集团旗下品牌——德高中国落户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投资建设新材料生产项目。
同时也要抓住机会,在城市重大项目谋划交流中建言献策,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为县城争取铁路、高速、医院、学校等对经济发展、人口吸引有明显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发展的县城
比如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生态功能区县城。
这类县城都有着特别的任务,比如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工作重点往往不在经济发展上,价值也无法通过GDP来衡量。
比如陕西省人口最少的县——佛坪县。
据统计,佛坪县2019年常住人口3.02万,地方财政收入366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5亿元,财政供养人员6000余人。
去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以佛坪县为例,建议对小县进行合并试点,减少行政资源浪费。
她不了解的是,佛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0.3%,生活有130多只野生大熊猫,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调水点,承担着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
为什么佛坪县20%人员在体制内工作?因为它们要扛起很多企业承担不了的责任。
这样的县虽然小,但是真的不能撤。
2021年进博会期间,笔者曾经与佛坪县长有过接触,她表示,佛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杜绝“三高”项目落户建设,多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但这并不代表佛坪县要完全放弃经济发展。
不能用农药,不能有噪音,这样的世外桃源当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可它却是天然的旅游度假胜地。
再开个脑洞:这么恬静的自然环境,是不是很适合某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潜心搞研究?
以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性格,繁华的大都市可能并非他们的心神归属。佛坪这样的小县城,反而更利于他们集中精神,产出研究成果。
并非笔者异想天开,这些在2022年佛坪县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
比如“全力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提升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 创新招商理念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批专家工作站、院校工作站”。
弱化发展的县城
也就是人口流失的重灾区。
文件中对这类县城做了很多的限制,比如“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比如“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好消息是保留了一些自主空间,也就是“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养接续替代产业”。
能不能转型成功,就看招商引资的决心了。
▲ 2021年,谷川联行助力5.4亿元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落户黑龙江七台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勃利县。
笔者此前和一些资源枯竭的县城谈过委托招商合作,很多单位对“前期付费+中介奖励”的合作模式不太接受,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但是对这类县城来说,自己的招商团队完全不够用,必须引入“强援”,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抓住一切机会,才有可能摆脱现状。
尽快行动起来,还能抢到先机。后知后觉处处慢人一步,可能真的会走到被撤县的那一步。
中国这么大,一定要群星闪耀。如果只有几颗星星特别明亮,迟早会被总体的灰暗所淹没。
很多人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心心念念的却是绿水青山,只是家乡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
如果留在县城也能享受到不次于城市的工作机会和生活保障,即使收入略低于城市,通过居住环境的弥补,最终也能在生活水平上和城市保持一致,何必再往大城市跑呢?
希望中国能形成一片片强健的经济腹地,让大城市的繁荣和小县城的兴旺叠加在一起,这样的发展才能更协调,也更持久。
也希望县城集中农村人口这个过程,有更多的市场引导,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指令。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400-115-0199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