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基建投资再次被摆到了重要位置,作为关键的政策对冲。
而这势必会给地方带来更大的财政压力。
在去产能、去杠杆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较高、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盘活存量资产成为了扩大投资的有效途径。
随着《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出台,产业园区迎来5点新机遇:
产业园区REITs快马加鞭
产业园区REITs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与交通、水利等有垄断属性的基础设施不同,产业园区的收入稳定性参差不齐。长期以来“重招商、轻运营”的理念,不仅导致企业留不住,也让园区的租金收入的持续性难以保证。
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园区,往往不会轻易拿出来做REITs项目,与他人分享利润。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声势大于行动。
不过,随着《意见》的出台,产业园区REITs有望驶入快车道。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产业园区的运营痛点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
首先,园区开发建设周期长、收益率低,基本由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资本参与度低,转向商业开发又容易导致营商环境恶化。
其次,对于城投平台而言,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强度大、负债率高,会形成较大的资金和财务压力,也不利于其它业务的扩张。
最后,园区资产持有主体和运营主体的角色重叠,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轻重资产难分离,招商运营和服务水平的精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优质优价的普惠服务。
未来,以园区为底层资产的REITs产品,将向更多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蔓延,在专业运营商与资本合力的推进下,形成“投资—运营—发行REITs—再投资”的资金流动循环。
产业园区PPP迈入新阶段
盘活存量资产的最大障碍是资产的现金流不够理想,但很多资产都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实实在在地被使用着。
而扩大有效投资不仅要求完成投资,而且投资要有效率,这正是PPP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将是产业园区PPP的又一次发展机遇。
与增量开发相比,存量园区的确定性更强、收益也更有保障,也更受社会资本的青睐。
运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既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形成良性循环,也能缓解部门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
此外,产业园区还可以探索PPP与REITs相结合的模式,PPP为REITs提供资产来源,REITs为PPP提供退出通道——有望推动PPP从明股实债向真正的权益融资转变。
“退城进园”驶入快车道
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但是各地此前的推进情况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企业退出后会产生大笔固定资产减值,入园重建也是一大笔费用,虽然地方政府会给补偿,但是很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搬迁成本。
另外,产业园区的土地指标有限,无法承载过多的企业。而且大型企业搬迁往往涉及大量职工安置问题,协调难度很大。
《意见》出台后,退城进园将驶入快车道。
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持,政府可能会在固定资产评估、专项资金补助、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对园区来说,企业退城进园的意愿更强了,用地指标也有望得到妥善解决,在招商引资、承接企业落户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
老旧厂房、园区改造加速
随着时代发展,不少老旧厂房和园区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重要功能,亟待盘活再利用,比如:
物业设施陈旧,租金没有上升空间;
租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现有企业类型繁杂,功能与当地产业发展趋势不匹配;
城市边界不断扩大,公共交通与信息网络日趋完善,新区政策力度远超老城区。
涉及老旧厂房和园区盘活,要把握四个要点:
依托优势企业,重新做产业规划
面积重新分割,提高空间利用率
设施设备升级,降低非必要能耗
商业配套优化,提升人才幸福感
除此之外,与专业的招商机构展开合作,也是提升产业园区招商与运营灵活性的重要途径。
闲置土地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
关于闲置土地的回收,国家其实一直都有明文规定——土地闲置满两年,政府就可以无偿收回。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严格执行。
一是闲置土地认定难。
什么情况属于“动工开发”,哪些资金算“已投资额”,因为尚无统一口径,也很难准确界定。
二是闲置土地取证难。
闲置土地认定涉及多个部门的交叉配合,调查、取证、公告等程序十分复杂,费时费力。
三是无偿收回的影响太大。
对企业来说,斥巨资摘下的土地被收回,无疑要蒙受巨大损失。虽然政府是依法办事,但还是有被歪曲成“铁面无私、不讲情面”的风险,对地方营商环境造成隐性影响。
综合各种因素,政府往往会对企业留有情面,反复通知无效,才会考虑动用法律条例。
不过,《意见》的出台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
收回闲置土地后,政府可以“依法依规合理调整规划用途和开发强度”,用于“创新研发、卫生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社区服务或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之前费力收回闲置土地,土地性质还是工业用地,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不仅给了政府更多动力,也将在无形中加强对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背后市场主体的警示。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400-115-0199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