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公布,东部拼不过中西部?

2022-07-17

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美国加息缩表,产业升级方兴未艾,“三重压力”接踵而至……

2022年,堪称“逆水行舟”之年。

不过从关键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然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哪些地方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又有哪些地方跑慢了?

巅峰对决:山东奋起直追

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6.26万亿元,实际增速2.5%,名义增速5.73%。

前10强都是老面孔,位次也没有发生变化。

但如果仔细对比,仍有不少看点。

首先是粤苏的“中国第一经济强省”之争。

2021年,江苏交出了GDP增速8.6%的成绩单,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广东同期增速为8%)。

但今年上半年,双方的差距再次被拉开。

疫情因素首当其冲。

上海疫情波及到了整个长三角,尤其是江苏,与上海的产业关联度一直非常深。

广东虽然也断断续续遭遇了几波疫情,但总体来说,受到的影响比长三角要小。

更令人意外的是,两大经济强省的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在以往并不常见。

不难发现,新冠疫情叠加全球通胀,确实给我国稳经济、稳增长带来了巨大阻力。

仍然能保持正增长,靠的是把稳经济一揽子措施落实到位,把营商环境做实做优,与企业家形成合力,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共进退。

比如最近热传的——安徽省长王清宪1年要见2000多位企业家,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把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立了起来。

回到这份榜单。

头两名在巅峰对决,第三名也在悄悄逼近。

2022年上半年,山东GDP为41717亿元,实际增速3.6%,远高于广东、江苏的2%和1.6%。

而且,山东GDP净增2810.7亿元,冠绝全国。

不可思议,这还是山东吗?

今年2月23日,《2021年(第28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公布,山东共185家企业,高居全国第一。

这是近年来山东创新能力与企业活力同步提升的具体表现。

在强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数年里,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企业被毫不留情地拿下。

以淄博为例,近三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超过1万家。化工园区由28个减少到6个,化工企业从1135家减少到524家。

立足新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成了山东唯一的出路,这也“逼出”了山东的潜能。

政策引导,辅以新兴产业扶持等配套举措,山东终于逐渐走出了之前的路子,“四新”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0.2%。

除重庆外,北京、上海、天津,这三座直辖市的指标都不及以往,疫情仍然是主要因素。

毕竟人口密度越大,发现疫情后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尤其是对服务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由于服务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一样能直接予以各类逆周期政策,因而速度较慢。

考虑到这三座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1.7%、73.3%、61.3%,表现欠佳,是可以理解的。

进入下半年,各地都在积极恢复经济,暂时落后的省市能否赶超,我们拭目以待。

后起之秀:中西部黑马频现

看过头部省市的巅峰对决,我们再看看哪些省市正在逆袭。

注:实际增速是扣除价格变动因素计算出的结果。

中西部,跑出两匹黑马。

山西和宁夏,不管实际增速还是名义增速,都是全国前两名的水平。

此外,新疆、内蒙古、陕西、甘肃、江西、贵州等中西部省份,也纷纷名列前茅。

你肯定反应过来了,这些都是资源大省

能源价格上涨已经持续多年。

今年的俄乌冲突,则让原本就紧俏的能源变得更加稀缺,甚至会推迟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比如“绿色先锋”德国就已经重启煤电。

截至7月15日,共有25家煤炭企业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2家上半年净利均实现正增长,同比增幅超过100%的有14家。

所以,西部省份的逆袭,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虽然并不推崇“吃老本”,提倡“新旧动能转换”,但是国家的资源禀赋就摆在那里。

越到紧要关头,越能发挥作用。

中国虽然也是能源进口大国,但我们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比大多数国家都要有优势。

也正是基于资源禀赋,用活资源禀赋,才撑起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明天。

比如江西、贵州、云南等地的锂电产业,比如山西、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的氢能产业,都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关键之匙。

俄乌战争终将停止,但产业更新是不可逆的。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领先全球,比亚迪、蔚小理、长安、吉利等国产品牌,将创造大量高薪岗位,逐渐收复中华民族的经济失地。

中西部资源大省,功不可没。

攻坚下半年:仍需“稳”字当头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国经济很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恢复,并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

然而,要完成年初定下的5.5%增长目标,下半年的GDP增速至少要达到8%。

压力很大。

因此,有专业机构分析,三季度很可能会出台更有力的政策大招,来获取四季度投资增长真空期所需要的弹药。

我相信,国家的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肯定有办法完成目标,也有能力应对各种变化。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完成目标,是否就能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是否就能改善民生?

内生动力不足,才是核心问题。

正因如此,我们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坚持房住不炒,坚持落实“减税降费”惠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

6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4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持续偏弱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出现了强力反弹。

所以,未来仍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此外,上半年有8个省市的增速跑输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占全国GDP比重超过27.5%,是重要的“风向标”。

这些头部省市能否扛起更重的担子,展现更大的作为,对中国经济“下半场”至关重要。

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大招商力度,提速项目建设,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

江苏新沂、太仓等地已经陆续召开动员会,喊出“决战三季度、决胜全年度、攻坚下半年”的口号,提出把精力向招商引资集中,把资源向项目建设集聚,把政策向产业倾斜。

另一方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着手拉动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的复苏,极为关键。

大盘点之后的再出发,你我都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