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公司与招商引资:拿着旧地图,到不了新大陆

2022-09-26

除了服务地方政府和园区,谷川联行也与各地的平台公司有合作。平台公司和政府的关系,比园区和政府的关系更复杂,也更有故事。比如:

·平台公司该要公益还是要效益?

·经营受政府影响有多大?

·和行政部门是否有分歧?

·隐性债务有多大?政府是否兜底?

这些话题牵扯很多,很难说清。

今天,我们不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讲讲平台公司与招商引资的爱恨情仇。

01

关于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城投公司。

如果是省级平台,可能还有投资管理、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众多平台公司。

唯独城投,几乎成了每个县级政府的标配。而且几乎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平台公司。

名字不太一样,但职能和城投差不多,做的都是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运营、土地整理。

从机构设置上看,城投公司不见得有招商引资职能,但却和招商引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2

城投公司需要招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城投公司懂招商吗?

答案是不一定的。

土地,是城投公司最优质的资产。所以,城投公司最原始的,也是最粗暴的招商方式,就是“卖地”。一般称为地块招商,或者片区开发合作。

不少招商人也接触过土地推介工作。

特别是前几年,比起工业用地,商住用地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水涨船高。

某些地产商还会避开政府招商部门,直接找平台公司合作,助推自己拿地。

政府招商部门也会遇到一些人,把投资的产业项目吹得天花乱坠,目的却是配套房地产。

专业术语叫“产业勾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投公司与政府招商部门之间的微妙关系。

要配合政府落地重点产业项目,城投公司就不得不放弃商住项目的效益。

这时候,是要公益,还是要效益?

03

“卖地”只是城投招商的低配版本。

为了配合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平台公司必须“造城”来“促产”。比如把项目周边的道路修一修,管线铺一铺,也就是常说的“九通一平”。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成了政府和园区赋予的天职。这是平台公司的2.0版本。

此外,面对某些比较强势的企业,政府招商部门有时会给出厂房代建或免租的承诺。

厂房谁来建?

还是平台公司。

按照现在“拿地即开工”的要求,平台公司的建设工作也要“适度超前”。

但是有个重要前提,就是项目必须靠谱。项目靠谱,皆大欢喜。

平台公司获得的是良性资产,至少不会赔本,或者增加债务负担。

可有些风险,即便是招商老手,也难以预料。

比如某经开区为了引进一家龙头企业,答应为企业代建厂房。

土地成本、厂房建设成本,通过税收来平衡。政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等到平台公司按要求完成厂房建设后,企业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不来了。

看着自己背负债务压力建成的厂房空空如也,平台公司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一切。

这正是各地都有些存量厂房的原因之一。

04

城投,不只能用来融资建设。

因为它还有一个“投”字。

利用资本的助推力量,高段位的城投公司可以深度参与、甚至主导招商引资。

这样的平台公司,已经进化到3.0版本。

重庆引进京东方,合肥引进蔚来的故事,大部分招商人都很清楚。

平台公司的资本注入,可谓如虎添翼。

平台公司最大的愿望,就是招商人在引进项目时擦亮双眼,规避风险,让自己少一些煎熬。

针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很容易吸引大项目。

但大项目能否成为好项目,有几点前提。

第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定力。

哪些产业领域需要资本助力?能不能坚持发展下去?这些非常重要。

第二,要有足够专业的团队。

不管是招商团队,还是资本运作团队,都要结合政府需求和市场规则,专业化运作。

只会闷头蛮干,往往会得不偿失。

第三,要有很强的风险管控意识。

资本招商有效,也容易爆雷。

前几年,各种芯片项目烂尾,地方的平台公司不得不含泪埋单。

最近疯狂扩产的光伏行业,是否存在同样的风险?

类似的大手笔投资,必须严加管控:

既要保障项目引进,也要保障项目健康发展。




如今,各地都在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发展。

站在招商引资的维度,平台公司有很多可以扮演的角色。从初阶迈向高阶的过程,处处考验着主政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但是,拿着旧地图,到不了新大陆

只有走出去,带着洞察之眼,揣着反向思维,捕捉行业信息,调研最新环境,才能做出足够科学、专业的市场化经营决策。

当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乃至结成“命运共同体”,招商工作必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