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合格的产业规划,究竟值多少钱?

2022-11-28

是的,这个问题很直接。但却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灵魂拷问。在不少人眼中,脑力劳动创造的无形资产,似乎是“附加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大家口头上很重视。

真到了要出真金白银的时候,总是很纠结。

坚持“优质优价

是否真让委托方吃亏了?

在广告圈、咨询圈,那些知名的大公司或者优秀的工作室,往往会这样宣传:

1. 不接受比稿,不参与招投标;

2. 单一项目不低于xxx万,首付款最低60%;

3. 全案项目年费不低于xxx万……站在甲方的角度看,这些主张,难免有些自我营销的嫌疑——乙方就是乙方,付钱的才有话语权,轮不到乙方来定规则。但是,对于一家智力密集型企业来说,对合作方式和付费模式的坚持,确实有一定道理。从产业咨询服务的角度出发:

第一,地方政府对产业咨询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但是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一家产业咨询机构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活都接。

第二,基于成本和利润空间的核算,产业咨询服务的常规性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套合理的收费体系。

第三,产业咨询行业已经迎来优质优价的新时代,专业实力强大、出品质量过硬,就应该避免陷入低价竞争。

当然,在充分竞争时代,有高价就有低价。不过,站在招商引资的角度,产业规划是关键的第一步——找到对的方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区域经济发展走上正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低成本。

假如只顾眼前,为了在一开始节省几十万,后期很可能要多付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比如,某县将全县近二十个乡镇的产业规划,打包给了某高校的规划设计院,每个乡镇十万元,要求所有规划两个月完成。成本不算高,全县也就二百万。

可这样草草拿出来的规划,会是什么水平呢?

善于“换位思考”

让团队的服务质量最大化

曾经,一个产业园区邀请我们参与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的竞争性比稿。对方的需求很明确,希望从中选择更好的规划思路,更合适的服务价格。他们是这样说的:

保证不让你们白干,即便最后没用你们的方案,成本费也一定付给你们。而且后期的招商运营,肯定优先考虑你们。

事实上,对方的项目总投资很大。

但是,从一开始就想用这样的方式节省产业规划的费用,我们只会对后续合作更没信心。

市场需求很大,何苦要纠缠于此呢。

其实,产业规划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人文息息相关,必须经过扎实调研、深入考察、反复推敲,才能拿出符合实际的方案。

团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真正用于客户真诚的委托,而不是损耗在繁杂的流程与建立信任的考验上。

这正是经过换位思考,站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得出的结论。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

自身的产业研究能力,以及与之配套的招商落地能力,必须千锤百炼,不断革新。

否则,拿什么去赢得客户的信任呢?

达成“战略共识”

把价格问题摆到桌面上谈

在一次合作洽谈中,当地的国有平台公司反复以各种理由讨价还价,迟迟不能达成共识。

照这样下去,合作非得黄了不可。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又找到县委书记沟通。

在书记的统筹安排下,我们和国有平台公司的高层展开了新一轮沟通。

原来,他对我们的工作思路有很多疑惑和不解,甚至不认同。

针对领导提出的问题,我们一一做出了详实、细致的回应,合作也得以顺利推进。

后来,他对我们说了这么一番话:

如果不折不扣执行原方案,但是实现不了预期效果,担心后期审计过不了。如果放着不推动,又有违「规划引领、工业强县」的行政指令,左右为难!

我们的分歧,真的是服务收费的问题吗?

绝对不是。

我们真正的分歧,是认识和把握战略目标与实践途径的分歧。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达成战略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讨价还价”成了挡箭牌。

对方出于礼貌才抛出价格问题,因为价格谈不拢而不能推进合作,彼此都不需要负责。

所以,在谈价格之前,更重要的是战略问题的对话——从有什么到缺什么,从要什么到为什么,从做什么到怎么做……

达成共识后,价格问题是可以摆在桌面上的。

为智慧买单

为希望和未来定价

回顾我们的产业咨询服务案例,不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项目。

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我们有幸参与这些地方的经济建设,用智慧创造希望和未来。与服务本身带来的收益相比,为各地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本,带来的愉悦和自豪超过了一切。

为智慧买单,是尊重知识的开始。只要从可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出发,肯定可以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作为一家智力密集型招商服务机构,我们的智慧成果值得尊重,我们也同样需要大智慧。每一次产业咨询服务,都要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彻底遵循生意逻辑。唯有如此,才是对自身知识的最大尊重。

这是在为希望和未来定价。